数字义乌 - eyiwu

义乌新跨越:以何等眼光谋划


“标兵渐远、追兵逼近”,义乌审时度势、扪心自问,发出了“解放思想、创新创业”的呐喊, 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在义乌人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2月25日义乌市委、市政府对这场全民大讨论进行动员后的两天里,“稠州论坛”上参与讨论的网友就超过 8000人次。网友“乌托邦”说:“学学深圳的发展史,或许对我们义乌有所帮助。”
记者 杨准
“标兵渐远、追兵逼近”,义乌审时度势、扪心自问,发出了“解放思想、创新创业”的呐喊, 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在义乌人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2月25日义乌市委、市政府对这场全民大讨论进行动员后的两天里,“稠州论坛”上参与讨论的网友就超过 8000人次。网友“乌托邦”说:“学学深圳的发展史,或许对我们义乌有所帮助。”

这位网友也许不知道,几年前深圳也经历过这样的扪心自问。2002年,人民网“强国论坛”上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长文曾在深圳引发一场持久的大讨论。2005年,这个城市25岁生日的时候,关于深圳的未来再次在官方和民间掀起热议。而今深圳的新跨越,正是得益于深圳人在讨论和热议中释放出的眼光和胆略。

思想解放是永恒的主题。“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在1992年的春天成为回响神州大地的主旋律。而今,在改革开放第三十个年头的春天,站在谋求“高位突破”的新起点上,义乌人也在自问:“实现新跨越,我们需要怎样的眼光和胆略?”对此,义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回答是:“跳出义乌看义乌,放眼全国看义乌,融入世界看义乌。”

跳出义乌看义乌

2005年在义乌承办的中国市长论坛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以“莫名其妙”诠释“义乌奇迹”。所谓“莫名”,就是义乌没有区位和资源的先天优势;所谓“其妙”,就是义乌人凭着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硬是走出了一条“兴商建市、贸工联动”的独特发展之路。

而今的义乌,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年市场成交额461亿元,常驻外商8500多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优势不可谓不得天独厚;而今的义乌,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名列第十二位,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88亿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谓不处于高位。然而,在这块经济高地上,人才、土地、水电等要素资源的瓶颈制约正日益成为高位突破的“拦路虎”,大交通大物流的格局尚难形成……作为国际性商贸城市,义乌的发展空间面临着严重挤压。

2004年夏天的电荒水荒,义乌人记忆犹新。因为自来水供应不上,许多市民在炎炎夏日想冲个凉都不容易;因为频频拉闸限电,许多企业停工限产。

招工难,招有一技之长的“蓝领”更难,义乌企业主有切肤之痛。义亭一家袜厂的业主从今年正月初八到元宵过后,整天在劳动力市场转悠,愣是招不到一个熟练的挡车工。

一些大城市大规模“克隆”义乌小商品市场,欲与义乌试比高,凭借的正是比义乌优越得多的大交通大物流格局。

义乌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大踏步实现高位突破?唯有跳出义乌看义乌,在浙中城市群建设中寻求“资源共享、基础共建、人才共通、产业共育”,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发展空间。

义乌与东阳在全国首创水权交易,引入横锦水,有效解决缺水问题,迈出了浙中城市群共建共荣的可喜一步。正在修订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以建设“金华 —义乌大都市”,培育浙江“第四极”,给浙中城市群共建共荣带来了新契机。将来浙中城市群要共建城市轻轨和国际空港,要共筑超大吞吐量的物流体系……美好蓝图变成现实,需要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和胆略,去缔造又一个“莫名其妙”。

放眼全国看义乌

网友“爱在深秋”最近在“稠州论坛”上说:“义乌人要抬头看看天,走出去多看看世界,好好去学习。”而今,腰缠万贯的义乌商人早已告别“挤火车、睡地铺” 闯世界的时代。除了秉承光大这种吃苦精神和创业天性,他们更需要“放眼全国看义乌”,再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天,显然是不行了。

放眼全国看义乌,首先要在与“标兵”比差距、与“追兵”较长短中,找准坐标,明确定位。在2006年义博会期间的第二届中国商品市场发展高峰论坛上,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勇军曾预言: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西移与市场东进,广州与义乌将成为两个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国际性商贸城市。从义乌市场的国际化前景和义乌小商品制造的产业基础看,这绝非“空穴来风”。但对比广州,义乌的差距还不小。同为全国两大化妆品生产基地,广州的化妆品叫得响当当的品牌比比皆是,而义乌却少得可怜;同为全国两大知名轻工产品展会,无论是参展外商的层次,还是展会本身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辐射力,义博会还难以和广交会平分秋色。

预言仅仅是预言,要成为现实必须以创新的思维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制造业需要技术创新、品牌提升,从而强化市场的产业支撑;会展业需要模式创新、服务提升,从而构筑真正的国际贸易桥头堡。

放眼全国看义乌,还要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区域合作,不仅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更要以市场为依托,强强联手构建“全球采购首选地、产品升级原创区”。2005 年,时任义乌市长的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曾马不停蹄地穿梭于珠三角的城市之间推介义博会,并与广东东莞达成了城际合作意向。吴蔚荣从珠三角归来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笑言:“此行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义乌市场寻求更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在他看来,义乌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群,仅靠本地的产业支撑远远不够,连通东莞这样的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多多益善,这样强强联手方能使义乌这个“全球超市”强者恒强。

融入世界看义乌

今年春节前,广东新闻采访团在义乌深入采访当地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世界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2月13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义乌搭上国际产业分工快速列车》的报道,其中提到:“ 政策闸门的放开,在义乌涌起巨浪。一粒纽扣、一条拉链、一根吸管,都成为义乌人经营的主业。借着国际产业格局的重新调整,义乌人在不到10年时间里,成功搭上国际产业分工的列车,使义乌经济在国内较早地融入世界经济。”

此言不差。今天的义乌,平均每天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外商,国外有650家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世界各地外商在义乌开设的银行账户有近万个。中国拉链产业基地、中国制笔基地、中国袜业之都背后,是8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由此形成的20多个有影响力的小商品制造产业群。

可是,义乌在国际产业格局调整中究竟有没有切到足够的蛋糕?当我们听着只赚几元钱加工费的义乌产品贴上别人的牌子卖到国外能产生十几倍的利润,当我们面对义乌企业屡屡遭遇欧盟市场技术和环保壁垒,我们还能沉湎于“一天生产的拉链能绕赤道一圈”这样的沾沾自喜吗?

义乌的基础在小商品,优势也在小商品,小商品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肯定大有作为。可是,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减退、国际市场门槛日高的新形势下,义乌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福建晋江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推动上市,把一顶帽子一双鞋子在国内外做得顶呱呱,共有79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9家企业上市,在证券市场形成势头强劲的晋江板块。这对义乌不正是有益的启示吗?


# 义乌新跨越:以何等眼光谋划    {最后编辑时间:2008-03-12}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