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义乌 - eyiwu

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制定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1年01月10日  来源:市委
  2011年01月10日  来源:市委

  “十二五”时期,是义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关键时期。中共义乌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我市面临的宏观形势,努力把握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色优势,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就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如下建议。 
  一、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1.“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力行“创新创优、提质提效”,发展力量进一步凝聚;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着力构建产业平台,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着力深化各项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发展成果进一步共享;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五年来,我们有效抵御各类风险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五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加速推进,国内需求不断扩大,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仍处于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将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经济继续恢复增长,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保持物价稳定等调控措施,有利于商业模式创新,为义乌市场发展创造巨大空间;世界经济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期的发展阶段,为我市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在新的经济格局中抢占有利位置,提供了更多机会;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推进,将全方位带动各领域改革,进一步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为我市发展创造新的动力和活力;省委省政府确定义乌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为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一,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为我市缓解土地资源等要素制约、争取更多项目、拓展更大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和资源性矛盾尚未有效解决,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明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滞后、维稳压力较大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保持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跳高摸杆、主动作为,集中精力谋发展,强力推进求突破,不断开创义乌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创新创优、提质提效,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努力把义乌建设成独具特色的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充满活力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富有竞争力的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国际商贸名城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推进“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转型发展。把“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支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大平台拓展新空间,以大产业提高竞争力,以大项目增强带动力,以大企业集聚新优势,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创新发展。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统筹发展。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坚定实施国际化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集聚和优化配置资源要素能力;联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优化生态环境,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和谐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国际商贸名城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实现双提升,人均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要素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高,高效生态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基本形成。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新提升。城市空间布局更趋合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电力、交通、通讯、给排水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生活性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城乡一体发展达到新水平。制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全面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有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改革,形成更加充满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更加高效便捷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成就。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快市场转型升级和拓展
  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遵循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市场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市场体系,确保市场强者恒强、持续繁荣。
  5.规划建设生产资料市场。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用20年时间,建成总面积12平方公里,集展示、交易、仓储、信息发布、技术交易、售后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联动、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联动的生产资料市场,形成与国际商贸城相呼应的新市场群。突出重点,梯度布局,推进海量数据储存与信息处理中心、原辅材料供应板块、成套机械装备供应板块、零部件和总成供应板块、工量具供应板块、“义乌指数”信息发布平台等六大板块建设。集中精力,分期实施,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占地2.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供应商产品展示交易及配套用房项目,市场初具规模。
  6.促进小商品市场持续繁荣。培育发展进口、转口市场,加快建设“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等境外商品展贸专区,吸引更多境外生产企业和进口商品贸易商来义乌经营。深化“义乌指数”应用,加快小商品编码中心建设和应用,推进市场标准化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小商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进一步提高市场话语权。加强市场管理,提升壮大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升市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
  7.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海量数据储存与信息处理中心,建立国际商贸城、生产资料市场以及义乌其他市场的商品实时交易信息库,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义乌有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打造规模化数字交易市场和数字商务平台。大力发展网上专业化经营性公司,培育引进2-3家有较强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10家以上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专业性行业门户网站,建成全球最大日用消费品网货采购中心、全国网商集聚中心,打造“东方商谷”。
  8.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做大做强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旅博会四个国家级展会,不断扩大展会规模和提升办展水平,力争使义博会规模达到1万个国际标准展位。加强会展的培育引进,重点发展成长性好、潜力大的小商品优势行业展会,大力发展网络会展,积极争取国家级协会、国际展览机构在义乌开展会展业务,引进一批优秀会展项目和高层次会议、论坛。
  9.市场“走出去”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充分利用义乌开发和管理市场优势,到区域中心城市开辟连锁批发市场。探索创新市场“走出去”的有效模式,加快推进坦桑尼亚-义乌经贸合作区建设,在全球稳妥布局分销配送中心或展示中心,加快发展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
  四、推进现代物流跨越发展
  紧紧抓住省级“大通关”试点和“省部共建重点物流基地”的难得机遇,以打造“义乌港”为总抓手,把义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和国家级综合客运枢纽。
  10.构建“多功能、立体化”集疏运体系。扎实推进内陆口岸场站、铁路物流中心、国内物流中心(城西物流中心)、小商品监管中心(青口监管中心)等重要功能区块规划建设,逐步构建“两园四专业两站点一备用”的物流场站体系。大力推进义乌机场、杭长铁路客运专线、03省道等干线公路和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加快与周边县市快速路网建设,构建便捷、畅通的运输网络。健全海陆空多式联运模式,实现综合性、立体化联运。编制发布义乌道路货物运输价格指数,为道路运输市场发展提供指导。
  11.创新“大通关”体制机制。切实加强与海港、空港、边境口岸的战略合作,把“义乌港”打造成为具有域名和口岸功能的“始发港”和“目的港”。加快口岸信息化平台建设,延伸港务功能,大幅提高通关效率,做到“快进快出”。充分发挥保税仓库的功能,争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B型)。争取实现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巩固义乌至香港地区航线,逐步培育国际航线。
  12.壮大提升现代物流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联托运、货代、仓储等传统物流企业延伸服务领域、扩大增值服务,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到义乌设立区域性总部,加快发展快递、配送、分拨等现代物流业。积极推进物流场站和企业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物联网,提高现代物流业信息化、集约化水平。“十二五”时期,力争培育和引进4A级物流企业4家以上、3A级物流企业6家以上。
  五、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扶持培育新兴产业,探索发展敏捷制造,加快打造“实业洼地”。
  13.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整合、扩容、提升经济开发区和义乌工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争取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要素倾斜力度,加快饰品、无缝织造、工艺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扶持发展新材料、特色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生物、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名牌,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强行业管理与自律,引导行业整体抱团升级。
  14.积极培育和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重点培育和引进集团总部、职能性总部和科研服务机构,把总部经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和国家级小商品创新研发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0家、新增融资100亿元。合理引导五十强和成长型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率先建立现代化经营和管理制度,培育和引进年产值超100亿元企业2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15.探索发展敏捷制造。依托市场商品信息和采购需求高度集聚的优势,发挥生产资料市场作用,大力发展以装配制造、集成制造为主的新型工业。支持企业加强敏捷制造能力建设,实现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全面协调集成,建立“订单处理自动化、仓库管理智能化、生产安排订单化”的制造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基于对产品和市场的综合分析,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和最低的成本,迅速响应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赢得竞争优势。
  16.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以国家日用小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各行业研发中心为基础,争取设立更多国家级商品质量检测服务机构,有效发挥公共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企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积极创建科技兴贸基地,集聚和培育创意设计发展要素资源,整合提升创意设计产品展、行业流行趋势发布会、技术专利交易会,推动企业向“创”、“造”并举转型。深入实施品牌、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探索建立适应市场周期短、款式多、更新快等特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六、强化关键性要素保障
  树立“既精明又开明”的发展理念,以平台引项目,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着力解决技术、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需求和供给矛盾。
  17.开创招商引资新格局。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质”和“量”的飞跃。拓展招商引资领域,依托市场优势,立足产业平台,在商贸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注重“招强选优”,瞄准世界500强以及国内外的大型企业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建成一批对全市经济有重要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项目。统筹招商引资资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变“坐等”招商为主动招商,实现招商引资专业化、规范化。
  18.构建“项目化”引才新模式。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引才理念,把“项目化”引才作为集聚人才的主要手段,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平台。积极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全面实施“133创新人才工程”、“海外领军型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推动人才政策从面上推进向点上突破转变,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设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环境,突出抓好公租房建设,有效解决人才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19.构建现代金融支持体系。健全金融服务机构,引进更多内外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分公司在义乌集聚发展。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着力发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搭建民间资本服务平台,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通道。创新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引进和培育资信、会计、审计、信息发布和咨询等金融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投资管理、金融顾问、信用担保和业务咨询等金融中介服务。
  20.增强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能力。统筹资源要素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资源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探索工业存量用地流转机制,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健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闲置土地退出机制、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机制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公开转让机制。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开辟市外引水新路径,构建供水安全保障网。加快推进电网建设和改造扩容工程,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用电。
  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围绕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21.加快城市功能区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积极谋划“双江湖”水利枢纽工程,努力打造以创意、研发、商务等为主导的环湖产业带,形成集休闲、旅游、居住、水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加快推进金融商务区建设,集聚更多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大中型商贸服务企业,提升金融和商务服务功能。加快开发北门街等城市核心商业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零售企业,争创国家5A级购物旅游区,打造国际购物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体育休闲公园、现代化电影院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受益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22.积极实施城市“畅通工程”。着力构筑高效、有序、便捷的交通运行体系,推动城市交通面貌明显改观。加快城市中轴线和城市环线建设,积极谋划连接主要功能区的城市轻轨,加快推进城市主干道的互联互通,构筑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全力推进城市交通节点改造,加快城区道路交叉口地下人行通道和地面人行天桥工程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提升交通组织管理水平,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政策,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3.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力争建成2-3个国家级康居示范工程。加快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发展公租房和廉租房,解决新就业职工、初期创业人员、贫困户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实施旧城区和老小区改造,改善城市生活品质。积极开展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不断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化面积。
  八、全力推进“两项改革”
  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总抓手,加大攻坚力度,努力在各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4.全面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充分发挥义乌市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国际贸易发展创造新鲜经验。重点是探索建立“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工商等系列监管政策和办法,创新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应对机制,健全客商便利化出入境管理机制,构建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的体制机制;创新国际贸易发展新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等现代流通新方式,构建发挥市场带动能力的体制机制;探索市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构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金融服务机构和功能,探索推进金融服务国际化有效途径,构建现代金融支持体系;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协同互动发展,推进东中西部地区深度合作,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完善社会建设管理体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
  25.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关系,将村级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处置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继续做好强县扩权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税管理改革,创新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着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活力。
  九、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探索制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新格局。
  26.加快培育发展中心镇。加快推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提高中心镇的发展质量、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使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推进扩权强镇,逐步消除制约中心镇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增强中心镇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创新小城市培育机制,加快推进佛堂镇开展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支持其他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2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资源共享、基础共建的原则,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乡村康庄道路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城乡给排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城乡给排水一体的运作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防灾能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健全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费用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引导科技、法律、治安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探索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28.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为抓手,提升城乡新社区建设和村庄整治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实施高层公寓、功能分区、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等农房改造新模式,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深化村庄整治工作,积极推进“空心村”改造和农村连线成片整治。加快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帮助偏远农村农民实现下山脱贫。推进“212”平原绿化行动计划,创建森林村庄200个。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居住、产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新社区集聚,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和环境改善。
  29.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强基本农田管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病险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深度开发农业发展潜力,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加快培育“十里桃花坞”等六条农家乐旅游线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30.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区域集中供热、分质供水、垃圾分类回收等工程,实现资源、能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义乌江流域和小流域的保护和治理,逐步解决水、气、噪声、固废、农业面源以及畜禽养殖等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创建“富饶和谐、宜商宜居”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民生保障
  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完善团队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推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为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化“平安义乌”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提升境外人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网络社会”管理。完善大调解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办法新机制,依法规范信访秩序,严密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增强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做好援建和对口帮扶工作。
  32.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大力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鼓励发展来料加工,积极拓宽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途径。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体面劳动,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33.提高教育、卫生和人口工作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涉外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发展高等教育,加快义乌工商学院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争取国际合作办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浙大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中心医院二期、中医院、妇保院等医疗机构和浙中卫生应急基地建设,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创建省级卫生强市,打造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全国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34.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新时期义乌精神,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镇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特色文化节庆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认真做好市志修编和档案工作。创新提升文化体育产业,壮大文体用品制造业、文体休闲娱乐业等产业,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35.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努力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设施完备、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运作高效、服务到位、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十一、拓展“创新创优、提质提效”
  深化“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主题活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36.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更加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推动科学发展、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打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治庸治懒,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和执行力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战略思维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37.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商城先锋”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市场等各个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健全和完善具有义乌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39.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军地双拥共建。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推动基层依法治理,不断健全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进基层政权民主建设。发展司法民主,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调解,促进公正司法。开展好“六五”普法工作,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圆满完成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扶持培育新兴产业,探索发展敏捷制造,加快打造“实业洼地”。
  13.培育现代产业集群。整合、扩容、提升经济开发区和义乌工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争取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大政策扶持和资源要素倾斜力度,加快饰品、无缝织造、工艺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扶持发展新材料、特色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生物、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名牌,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强行业管理与自律,引导行业整体抱团升级。
  14.积极培育和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重点培育和引进集团总部、职能性总部和科研服务机构,把总部经济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和国家级小商品创新研发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0家、新增融资100亿元。合理引导五十强和成长型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率先建立现代化经营和管理制度,培育和引进年产值超100亿元企业2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
  15.探索发展敏捷制造。依托市场商品信息和采购需求高度集聚的优势,发挥生产资料市场作用,大力发展以装配制造、集成制造为主的新型工业。支持企业加强敏捷制造能力建设,实现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全面协调集成,建立“订单处理自动化、仓库管理智能化、生产安排订单化”的制造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基于对产品和市场的综合分析,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和最低的成本,迅速响应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赢得竞争优势。
  16.全面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以国家日用小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各行业研发中心为基础,争取设立更多国家级商品质量检测服务机构,有效发挥公共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企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积极创建科技兴贸基地,集聚和培育创意设计发展要素资源,整合提升创意设计产品展、行业流行趋势发布会、技术专利交易会,推动企业向“创”、“造”并举转型。深入实施品牌、标准化和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探索建立适应市场周期短、款式多、更新快等特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六、强化关键性要素保障
  树立“既精明又开明”的发展理念,以平台引项目,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促发展,着力解决技术、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需求和供给矛盾。
  17.开创招商引资新格局。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质”和“量”的飞跃。拓展招商引资领域,依托市场优势,立足产业平台,在商贸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注重“招强选优”,瞄准世界500强以及国内外的大型企业集团,引进战略投资者,建成一批对全市经济有重要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项目。统筹招商引资资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变“坐等”招商为主动招商,实现招商引资专业化、规范化。
  18.构建“项目化”引才新模式。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引才理念,把“项目化”引才作为集聚人才的主要手段,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平台。积极创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全面实施“133创新人才工程”、“海外领军型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推动人才政策从面上推进向点上突破转变,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设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环境,突出抓好公租房建设,有效解决人才住房保障、社会保险、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19.构建现代金融支持体系。健全金融服务机构,引进更多内外资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分公司在义乌集聚发展。鼓励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着力发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搭建民间资本服务平台,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通道。创新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引进和培育资信、会计、审计、信息发布和咨询等金融相关服务行业,加快发展投资管理、金融顾问、信用担保和业务咨询等金融中介服务。
  20.增强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能力。统筹资源要素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资源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探索工业存量用地流转机制,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健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闲置土地退出机制、城乡建设用地统筹机制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公开转让机制。大力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开辟市外引水新路径,构建供水安全保障网。加快推进电网建设和改造扩容工程,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用电。
  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围绕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目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21.加快城市功能区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积极谋划“双江湖”水利枢纽工程,努力打造以创意、研发、商务等为主导的环湖产业带,形成集休闲、旅游、居住、水利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加快推进金融商务区建设,集聚更多金融机构和国内外大中型商贸服务企业,提升金融和商务服务功能。加快开发北门街等城市核心商业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零售企业,争创国家5A级购物旅游区,打造国际购物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体育休闲公园、现代化电影院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受益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22.积极实施城市“畅通工程”。着力构筑高效、有序、便捷的交通运行体系,推动城市交通面貌明显改观。加快城市中轴线和城市环线建设,积极谋划连接主要功能区的城市轻轨,加快推进城市主干道的互联互通,构筑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全力推进城市交通节点改造,加快城区道路交叉口地下人行通道和地面人行天桥工程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提升交通组织管理水平,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政策,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23.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力争建成2-3个国家级康居示范工程。加快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发展公租房和廉租房,解决新就业职工、初期创业人员、贫困户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实施旧城区和老小区改造,改善城市生活品质。积极开展国家级森林城市创建,不断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化面积。
  八、全力推进“两项改革”
  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总抓手,加大攻坚力度,努力在各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4.全面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充分发挥义乌市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国际贸易发展创造新鲜经验。重点是探索建立“市场采购”等新型贸易方式,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工商等系列监管政策和办法,创新国际贸易摩擦和壁垒应对机制,健全客商便利化出入境管理机制,构建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的体制机制;创新国际贸易发展新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会展等现代流通新方式,构建发挥市场带动能力的体制机制;探索市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构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金融服务机构和功能,探索推进金融服务国际化有效途径,构建现代金融支持体系;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协同互动发展,推进东中西部地区深度合作,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完善社会建设管理体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
  25.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关系,将村级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权属处置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继续做好强县扩权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税管理改革,创新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着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活力。
  九、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探索制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新格局。
  26.加快培育发展中心镇。加快推进中心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提高中心镇的发展质量、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使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推进扩权强镇,逐步消除制约中心镇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增强中心镇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创新小城市培育机制,加快推进佛堂镇开展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支持其他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2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资源共享、基础共建的原则,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乡村康庄道路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城乡给排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城乡给排水一体的运作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防灾能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健全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费用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引导科技、法律、治安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探索建立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28.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为抓手,提升城乡新社区建设和村庄整治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实施高层公寓、功能分区、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等农房改造新模式,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深化村庄整治工作,积极推进“空心村”改造和农村连线成片整治。加快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帮助偏远农村农民实现下山脱贫。推进“212”平原绿化行动计划,创建森林村庄200个。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居住、产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新社区集聚,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和环境改善。
  29.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强基本农田管护,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大力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病险水库山塘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兴林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林业。深度开发农业发展潜力,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加快培育“十里桃花坞”等六条农家乐旅游线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30.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区域集中供热、分质供水、垃圾分类回收等工程,实现资源、能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义乌江流域和小流域的保护和治理,逐步解决水、气、噪声、固废、农业面源以及畜禽养殖等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弘扬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创建“富饶和谐、宜商宜居”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民生保障
  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1.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整合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完善团队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推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为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化“平安义乌”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提升境外人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对“网络社会”管理。完善大调解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办法新机制,依法规范信访秩序,严密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增强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做好援建和对口帮扶工作。
  32.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大力提高中等收入人群比重。鼓励发展来料加工,积极拓宽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途径。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体面劳动,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33.提高教育、卫生和人口工作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涉外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发展高等教育,加快义乌工商学院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争取国际合作办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浙大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中心医院二期、中医院、妇保院等医疗机构和浙中卫生应急基地建设,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创建省级卫生强市,打造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全国首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34.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新时期义乌精神,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镇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培育一批特色文化节庆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认真做好市志修编和档案工作。创新提升文化体育产业,壮大文体用品制造业、文体休闲娱乐业等产业,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35.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努力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大力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设施完备、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运作高效、服务到位、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十一、拓展“创新创优、提质提效”
  深化“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主题活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36.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更加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推动科学发展、做好群众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打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治庸治懒,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和执行力建设。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战略思维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
  37.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商城先锋”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社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市场等各个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8.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健全和完善具有义乌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39.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大、政协依法依章履行职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等方面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军地双拥共建。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推动基层依法治理,不断健全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进基层政权民主建设。发展司法民主,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调解,促进公正司法。开展好“六五”普法工作,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圆满完成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 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制定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最后编辑时间:2012-05-13}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