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创优、提质提效,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全年经济呈 现回稳健康向好态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义乌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义乌调查队(2011年4月11日)
2010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创优、提质提效,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全年经济呈 现回稳健康向好态势,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呈现高开稳走。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增速比上 年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5.5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331.4亿元,增长12.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83539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0.3%,按2010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341美元。产业 层次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43.8:53.4调整为2.8:43.2:54.0。全年经济呈现高开稳走态势,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 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4%、12.2%和11.7%。
图1“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价格指数年末较高。12月份,全市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9.3%;农村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2%。农业生产资 料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1%。全年平均居民生活费用物价指数同比上涨6.1%,食品、燃料、建筑材料价格上涨是拉动CPI上行的主要因素,其中全年平均食 品价格指数上涨10.8%;燃料价格指数上涨26.1%;建筑材料价格指数上涨17.1%。
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横向对比部分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仍有差距。一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仍然较缓,对整体投资拉动不足。创新能力不 强、要素制约加剧、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使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受到挑战。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 题相互交织,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5.2亿元,增长17.5%(现价比,下同),其中实现种植业产值14.5亿元, 增长24.7%;实现林业产值0.5亿元,增长15.7%;实现牧业产值9亿元,增长8.6%;实现渔业产值1.1亿元,增长8.2%。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6.4万亩,粮食总产量10.5万吨,分别下降5%和5.4%;经济作物面积18.52万亩,其中蔬菜面积10.6万亩,产量16.6万吨。年内生猪出栏45.4万头,增长5.6%;家禽出栏572.8万只,增长0.4%。
现代农业亮点纷呈。2010年末,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农户和农业企业2300余家,其中农业龙头企业227家,带动农户19.5万户,建有各类基 地面积约48万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14家,带动农户4.7万户;稻麦种植在20亩以上的种植户有335户,种植面积达3.56万亩;年内出栏500 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06家。规模农业产值已占到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5%以上。全年申报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1个,累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89个。
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到2010年末,全市共有“农家乐”经营户98家,从业人员1448人。已初步建成上溪“十里桃花坞”、赤岸“欢乐田 园”、廿三里“七彩华溪”、大陈“万亩竹海”、后宅“四季果园”等五大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形成了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购物于一体的休闲观光 农业带。
新农村建设步伐继续加快。“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投资共完成107亿元,年均增长27.3%,完成新农村建筑面积共1千多万平方米。2010 年新农村建设投资共完成24亿元,增长25.6%。“十一五”时期全市共有278个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启动118个村开展了旧村改造,其中36个村已全面 完成。创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7个,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59个。建成了大陈、佛堂、上溪、赤岸、苏溪等5个镇的“异地奔小康”安居小区一期工程,对 远郊区规划范围内的32个行政村和11个自然村实施了异地奔小康,使3000多山区农民下山脱贫,搬入设施完备、环境优雅的安居小区居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回升基础进一步巩固。随着国际市场逐渐复苏和内需扩大,加之上年同期较低基数的影响,工业全年保持较快增速。2010年 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174.9亿元,增长2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592.5亿元,增长24.9%,增速比上年提高20.9个百分 点;完成销售产值574.5亿元,增长25.1%;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46.6亿元,增长33.4%。轻重工业协调增长,实现轻工业产值495.3亿 元,增长24.2%;实现重工业产值97.2亿元,增长28.9%。全年工业用电量增幅平稳,累计工业用电量为37.2亿千瓦时,增长14.9%。
图2“十一五”时期工业总产值与增长速度
图3“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与增长速度
图4“十一五”时期工业用电量与增长速度
主要行业生产形势良好。规模以上工业各主要行业生产均呈现较快增长。纺织业仍为第一大行业,实现产值189.7亿元,增长24.5%;工艺品及 其他制造业为第二大行业,实现产值84亿元,增长22.4%;服装制造业为第三大行业,实现产值62.4亿元,增长21.6%;其它主要行业分别为电力供 应业产值33.9亿元,增长27.8%;塑料制品业产值32.6亿元,增长18.8%;印刷业产值22.2亿元,增长21.7%;金属制品业产值19.2 亿元,增长17.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值18.9亿元,增长18.5%;化纤制造业产值17.4亿元,增长34.9%。
企业效益同步回升。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4.5亿元,增长23.0%,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20.2个百分点;利 税总额50.2亿元,增长27.8%,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36.0亿元,增长36.2%,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21.1个百 分点。亏损面减小,共有亏损企业51家,同比减少5家;企业亏损额9444万元,同比小幅增长3.5%。
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末全市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至1202家,主营业务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了120家,其 中10亿元以上3家。全年新增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2件,浙江省著名商标8件和浙江名牌4只。目前全市共有5家上市企业,上市培育企业达到24家。成功申 报中国塑料箱包(国际)工贸之都、中国手套名城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使国家级产业基地达到13个。饰品行业列为全省21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试点之一。
建筑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0年共有建筑业法人单位166家,比2009年多了27家。其中,一级建筑企业14家,二级59家,三级89 家,劳务分包企业4家。全市建筑企业共承接业务170.1亿元,增长15.2%,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0亿元,增长1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稳步增 长,2010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99万平方米,增长1.8%,其中新开工房屋施工面积570万平方米,增长6.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79万平方 米,增长4.3%。全年建筑业企业上缴税金6.1亿元,增长54%,实现利润总额5.7亿元,增长10.8%。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7.3亿元,增长16.4%,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4亿元,增长 17.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6亿元、61亿元、130.8亿元,分别增长99.5%、 37.5%、11.6%。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完成52.1亿元,增长11%;工业性投资完成61亿元,增长37.5%;基础设施投资完成 47.4亿元,增长7.3%。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共587个,增长25.2%。全市105项重点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共计拨付使用建设资金62.1亿元, 为全年计划投资数的61.7%。新行政服务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主体工程、机动车驾考中心等一批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或基本完工。
图5“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速度
房地产开发销售增速平稳。在国家不断强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背景下,房地产投资增速年底比上半年放缓5.3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5.3 个百分点。全市房屋施工面积达365.9万平方米,增长17.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79.3万平方米,增长12%,占全市房屋施工面积的76.3%; 商业营业用房施工面积10.2万平方米,增长25.1%,占全市房屋施工面积的2.8%。房地产销售逆势而上,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7.1万平方米,增长 15.1%,比上半年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期房销售面积67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76.9%。商品房销售金额67.6亿元,增长 27.6%。商品房销售价格继续走高。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4亿元,增长18.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乡消费市场需 求两旺,城镇实现零售额221.9亿元,农村实现零售额67.1亿元,增速分别为19.2%和18.2%。分行业看,批发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5.6%;零 售贸易业零售额增长19.8%;住宿业零售额增长21.4%;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3.9%。由于政策效应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和石油制品等是拉动消费 品零售额增速的重要力量,据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统计,全年汽车销售额达到80亿元,增长38.3%;石油制品销售额4.1亿元,增长20.6%。全年汽车下 乡财政补贴支出3310万元,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支出1492万元,家电下乡补贴支出1727万元。
图6“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增长速度
市场运行平稳,各项监测指标增长较快。全市实现集市贸易成交额621.1亿元,增长11.7%;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456.1亿元,增长 10.8%。12月份市场景气指数为1043.9点,同比下跌69点。根据各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全年义乌海关监管57.6万个标箱,增长12.7%;义 乌国际物流中心集装箱运输量42.7万个标柜,增长29.9%;境外客商入境人次42.2万次,增长32.9%;公路、铁路、航空客流量和货运量分别增长 9.2%和25.8%;市场周边银行资金、现金总流入流出量1.03万亿元,增长27.2%。
会展业成效显著。全年共举办会展活动128个,其中经贸类展会29个,实现成交额262.6亿元,增长26.1%。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旅 博会成交额分别达到127.7亿元、28.1亿元、28.2亿元、2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51.8%、13.6%、17.3%。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高位运行。外贸出口在上年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上(2009年自营出口增速12%,高出全国28个百分点),2010年外贸继续快速增 长。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31.2亿美元,增长32.7%,其中出口28.6亿美元,增长34.1%,高出全国增长水平2.8个百分点;进口2.6亿美 元,增长19.2%。自营出口增速在前8月创新高后呈小幅回落态势。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出口增速均表现良好,生产企业出口额15.3亿美元,增长 28.3%,外贸流通企业出口额13.3亿美元,增长41.3%。各主要外销市场出口前景良好。对欧美日出口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对欧盟出口增长 30.6%,对美国出口增长41.1%,对日本出口增长14.2%,三地合计出口额占全市总出口额的42.1%;对“金砖四国”出口高速增长,其中对印度 出口增长57.3%,对俄罗斯出口增长43.4%,对巴西出口增长75.3%,对南非出口增长69.5%,四地合计总出口总额的11.9%;对新兴市场出 口迅速增长,其中对东盟出口增长55.4%,对拉美出口增长62.8%,对非洲出口增长17.6%,三地占总出口额的26.6%。
2010年十大自营出口市场
国别 出口额(美元) 增长(%) 占出口总额(%)
美国 496,484,597 41.07% 17.3
阿联酋 152,268,163 0.05% 5.3
德国 139,898,799 34.43% 4.9
巴西 110,830,691 75.27% 3.9
俄罗斯 109,285,436 43.40% 3.8
英国 107,429,193 54.78% 3.8
意大利 87,322,271 36.30% 3.1
伊朗 83,809,104 54.78% 2.9
印度 79,433,854 57.33% 2.8
西班牙 78,048,821 -15.90% 2.7
图7“十一五”时期自营出口总额与增长速度
利用外资形势较严峻。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额5507万美元,下降32.7%;实际利用外资仅5154万美元,下降36%;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0个,下降25%。
图8“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与增长速度
外经合作发展迅速。2010年我市实现企业境外投资项目14个,投资总额2166万美元,增长85.3%。其中,中方投资额1842.2万美元,增长118.5%。提前三个月完成浙江省商务厅下达我市境外投资额800万美元的工作目标。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328.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64.2公里、二级公路96.2公里、三级公路20.5公里;公路 密度达120.2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通村率达100%,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8.6%。全年累计完成旅客运输2.1亿人次(含市内公交),增长 6.2%;旅客周转量36.9亿人公里,增长12.6%。全社会货物运输量4331万吨,其中江东货运市场、江北下朱货运场两大国内物流场站货运量 285.4万吨,增长15.2%;国际物流中心集装箱施封量42.7万标箱,增长29.9%。义乌民航机场全年累计起飞架次6143次,增长15.5%, 完成客运量69.5万人次,货邮9129吨,分别增长25.7%和21.5%。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19.2万辆,比上年增加3.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 拥有量14万辆,比上年增加3.6万辆。
图9“十一五”时期民用汽车拥有量与增长速度
全年共安排13个交通重点项目,58项农村公路项目,计划总投资100多亿元,其中省重点工程9项。主要工程包括:义乌至浦江公路义乌段工程; 浙赣铁路义乌货站至甬金高速公路徐村互通连接线工程;03省道义乌段改建工程(老铁路改造暨快速通道建设工程)、37省道义乌青口至苏溪段改建工程等。
邮电通讯快速发展。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21.2亿元,增长11.3%,完成邮政业务各项收入1.7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0.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24.4万户,增长31.5%。年末国际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29.9万户,增长16.4%。
旅游产业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810.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45万人次,分别增长18.4%和20.1%。旅游总收入达到 88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66.6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2亿美元。设在国际商贸城的购物旅游接待处共接待旅游团队6490个,游客达22.4万人, 其中境外1827个团,3.9万人。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3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7家,旅行社17家、分社4家和旅行网点6家。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收支结构趋于优化。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亿元,增长8.7%,高于上年6.3个百分点,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42.8亿元,增长10.7%,高于上年8.5个百分点。收入结构趋于优化。一方面地方财政收入占一般预算总收入比重为55.6%,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 分点;另一方面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93.1%,比上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在四大主体税种中,营业税表现最为突出,累计完成财政收入 12.1亿元,增长24.9%,增收2.4亿元,占税收收入增收额的44.8%。
图10“十一五”时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增长速度
图11“十一五”时期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与增长速度
全年一般财政预算支出42亿元,增长17.6%。用于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 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商业粮油金融等事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71.4%,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 18.2%,比上年同期降低2.8个百分点,支出结构得到较好优化。
金融运行态势稳定。金融机构各项指标运行稳健。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1500亿元,达到1500.5亿元,比年初增加242.4亿元, 增长19.7%,增速与上年持平。全年贷款增速稳中趋快,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62.9亿元,比年初增加195.7亿元,增长 22.6%,增速也与上年基本持平,存贷比结构趋向合理。
图12“十一五”时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与增长速度
图13“十一五”时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增长速度
信贷结构不断优化。顺应宏观调控导向,优化提升信贷结构。一是国家十大振兴行业成为投放重点,以纺织、轻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固定资产与技改新 增贷款19亿元,全部新增贷款达到90.5亿元,快于全市平均贷款增速1.5个百分点,金融成为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二是积极落实绿色信贷政策, 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长,环境违法企业存量贷款下降12%,新增节能减排贷款2.01亿元;三是严格落实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投资投机 行为,满足个人合理的购房贷款需求,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同比增加3.6亿元,同比少增2.1亿元。
截至2010年底,我市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8家(另有2家正在筹建)及2家小额贷款公司,保险机构36家,证券公司营业部9家,期货公司5 家。保险证券业务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2.9亿元,增长35.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2亿元,增长32.5%;人身险保费收入12.7亿 元,增长37.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9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3.7亿元,人身险赔款1.2亿元,分别增长2%、3.8%、-3%。2010年全市 各网点证券成交额6915.4亿元,增长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86万人;普通中小学校118所,在校学生13.7万人;中职学校5所,在校学生 1.12万人;幼儿园300所,在园幼儿6.12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96.04%;特殊学校1所,在校学生64人;在校学生(幼儿)总计20.7万 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标准化学校达79所,占义务教育段学校的80%,省市示范性学校59所。新增省级特色学校5所。非义务教育全面发展,学前教育 已有省一级幼儿园6所,省二级幼儿园22所,省三级幼儿园64所;普高教育继续保持高位稳定,2010年高考上重点线人数达757人,上线人数4258 人,上线率92.9%;职业教育顺利完成机电技工学校国家级职校和旅游职校省示范性技校的评估工作,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实训基地4个,示范专业6个。教育基 础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全面启动总投资达12亿的15个省市重点投资项目建设,基本完成总投资为8400万元的13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校安工程取得阶段性 成效。教师队伍继续壮大,新录用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毕业生和社会优秀人才300多名,700多名教师参加了省、市、县三级培训。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市预计全社会R&D经费投入达6.35亿元,比上年增长8%;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57.8亿 元,增长48%,新产品销售收入53.4亿元,增长45%。2010年末全市有科技机构85家,R&D活动人员394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 10%。新创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家;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6项、国家级计划项目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2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 项、省级重大专项4项。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共21家。全年专利申请量2347件,授权专利量2336件,其 中发明专利64件。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2010义乌文博会升格为由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展会,吸引了来自境内25个省市及16个国家和地区的 998家企业参展,实现展览成交额28.07亿元。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建成,文化馆、博物馆新馆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全市现存古建筑 近千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5处、义乌市级70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省级4项、金华市级15项、义乌市级61项。 2010年送戏下乡349场,送电影下乡8408场。数字电视整转工作有序推进,到年底全市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9.9万户。
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创建省体育先进街道两个,全市所有镇、街道全部达到省体育强镇和先进街道标准,体育创强工作获得全省唯一“满堂红”。大 力开展农村小康健身工程建设,在全市建成16个小康健身工程示范点和15个晨晚练点,新增健身路径86条,篮球场75个,小型健身场所3个,赠送室内外乒 乓球桌100张;竞技体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年共组队参加金华市以上比赛10次,共获得金牌23枚、银牌35枚、铜牌27枚;体育市场培育进一步推 进,体彩销量达1.45亿,增长4.3%。体育网络组织进一步健全,目前已有体育单项协会15个,镇街道体育联合会4个。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省卫生厅确定我市为全国首批实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100个县级市之一。浙大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中医院迁建和中心医院二期 三个省市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巩固登革热防控成果。设立医疗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120急救中心正式运行。截至 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79家。其中,综合性医院6家,专科医院10家,卫生单位7家,镇街中心卫生院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3个, 村卫生室379个,个体诊所等201家。实有床位数2424张,公立在编人员35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302人(拥有高级职称284人,中级 1085人,研究生学历113人)。2010年,全市公立医疗单位总诊疗511万人次,出院68006人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2‰;婴儿死亡率 4.2‰;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平方公里。一批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江东南路拓宽改造、南 山路延伸、江东东路延伸等工程。全年城区新建绿地面积42公顷,新增绿地养护面积57万平方米。到年底全市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283万平方米,绿地面积 2936公顷。大力推进管道天然气工程建设,新建天然气主干管30余公里。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7095万吨,日供水能力达到30万吨,使用自来水人口 122.8万人。年末实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833辆,出租汽车1313辆。
图14“十一五”时期建成区面积与增长速度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成功创建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镇6个,绿色学校1所,绿色家庭1户,绿色社区1家,绿色饭店1 家;省级绿色学校14所,绿色家庭15户,绿色社区5家,绿色医院2家,绿色饭店9家;金华市级生态街道4个;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3家;义乌市级生 态村299个;各级绿化示范村558个,绿色称号单位682家。环保工作取得新进展。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市创建公示,通过省“放心放射源县(市)”创建验 收;累计建成6个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36万吨,354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顺利通过全省“811”水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验收,义乌江水质持续 改善。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噪音达标区面积102平方公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87%,全市森林覆盖率49.8%。
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完成。据初步测算,2010年我市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6%左右,单位GDP电耗降低率为2.80%,全市万元GDP能耗为 0.5934吨标准煤,下降2.36%,完成“十一五”规划要求的下降20%的节能任务,以年均增长7.6%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年均13.3%的经济增长。 预计2010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下降4%,二氧化硫(SO?)排放下降3%,“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17.6%和 21.2%,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任务。
“平安义乌”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市已建立76个“示范综治室”,其中村级“示范综治室”52个,企业“示范综治室”24个。综治工作中心作用发 挥明显,有85%以上的矛盾纠纷通过综治工作中心得到了妥善化解。全年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6322起,调处成功6132起,成功率 97%。依法及时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苗头43起,没有因处置不当而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明显遏制。刑事案件实现零增长,命案 下降22.2%。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8%,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6个建制镇,及其下属行政村716个、居民委员会(撤村建居)61个和城镇社区(居委 会)36个。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39838人,比上年增加9655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76889人,女性人口362949人。全年出生人口9955 人,人口出生率13.4‰;死亡人口4437人,人口死亡率6‰。年末全市暂住人口128.74万人。
图15“十一五”时期户籍人口与增长速度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0元,增长14.2%,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 15883元、5604元、10016元、3717元,分别增长6.1%、18.8%、30.1%、7.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75元,增长 14.5%,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为6948元、4764元、2020元、1042元,分别增长13.4%、 7.7%、35.1%、2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1.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4.1%,分别比上年降低0.1和0.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 人均住房面积3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8.8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2.5平方米和0.8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43.3 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8辆。
图16“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长速度
图17“十一五”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增长速度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763人,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26.5%;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35人,完成任务数的113.82%。农村劳动力转移10873人,完成任务数的108.7%;失业率控制在2.95%。
2010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4.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2.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 11.3万人;女工生育保险参保9.6万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8.3,其中3.2万人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养老保险参保 1.4万人,享受人数达9974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1.1万人,参保率达90.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2万,其中享受人数达 9.4万人。
全市五保对象615人,供养率达100%,年人均供养标准达到8000元以上。全年共发放物价补贴269.7万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调至 400元/月?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至240元/月?人,全年发放低保金1737万元。充分发挥慈善总会职能,全年发放慈善救助款695.1万 元,1406户困难群众受益。累计救助996位重大疾病患者,共支出救助资金508.2万元。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工业部分使用12月快报数据。
(2)人口数为公安部门统计年报数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5)限额以上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
# 2010年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最后编辑时间:201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