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义乌 - eyiwu

大陈:说不完的故事


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朝廷文官到南方出差,路过义乌大陈,一走进大陈的地界,他吓得一跳,赶紧下轿……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朝廷文官到南方出差,路过义乌大陈,一走进大陈的地界,他吓得一跳,赶紧下轿。因为凭他的“风水知识”,他断定这里一定出过让“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大官。这时,天空中一阵夏雷滚过,洒下一阵雷阵雨。雨刚停息,地上的水也马上干了。这位官员又断定,这里的土壤是“浮沙土”,留不住水,土质不肥沃。留不住水的土地哪里出得了大官?于是,这位朝廷命官留下一声叹息,坐上大轿,大摇大摆地走了……

这段故事,是我们在大陈采访时,听一位村民说的。我们姑且不论它的真实性如何,单就我们现在的视角,这位仁兄至少犯了两个方面的错误:第一,这里的土壤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贫脊,虽然是 “沙质土”,但经过劳动人民几百年的耕种,已变得非常肥沃。加上特殊的地质构造,下面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水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就有了基础。第二,这方土地虽然没有出过足以让他下轿的“大官”,但这里的人民创造出的一切,足以让他惊叹弗如。

有据为证。

1967年,省水利厅曾在这里做过检测。检测的结果:大陈的地下岩层构造呈盆地形。因此,地表水渗入地下后,不会流失很远,而是在地底形成一个“地下水库”层。1967年,义乌大旱 122天,大陈人却没有缺水的烦恼,他们靠地下水度过了难关。而几百米外的浦江(大陈江龙潭口外),却无论如何也打不出地下水。当地百姓迷信的说法,是龙潭口的狮山、象山把守住了大陈的龙脉,所以地下水流不到浦江去。

狮象守门是假,龙潭口的地势险要是真。大陈江流经巧溪、苏溪,往西北过大陈,于后陈西北出县境,流入浦江境内。在两县交界处,大陈江“切”出一个关口,俗称龙潭口。龙潭口左有狮山,右有象山,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想当年,朱元璋部将李伯升、谢再兴与元军在此交战,由于元军占领了有利地形,朱元璋部将大败,李、谢只身逃脱。由此可见此地位置的重要性。

龙潭口旁的瓦窑头还是义乌海拔最低的地方,只有41.9米(义乌海拔70米以上的占80.01%)。当地百姓对义乌最低的一丘田还记忆犹新,他们把它叫做“水底丘”,意即在水底下的田。4月上旬,当我们在大陈采访时,瓦窑头村66岁的金浩大老人陪我们去看了看“水底丘”。他也只能指出“水底丘”的大概方位了。因为经过多年的耕种, “水底丘”已跟周围的田一样平,看不出有特别之处了。对着偌大一片种满庄稼的田野,我们只能行个注目礼,在心里想象一下它昔日的风采了。

具备了水资源的优势,加上肥沃的土壤(大陈的土壤以重石质重壤土、中性岩安山岩风化土、中基性岩土、石灰岩土亚类成土等为主,土壤肥力高),再加上勤劳聪明的人民,使大陈在二十世纪中叶一度名闻遐迩。1969年,大陈公社后畈大队粮食平均亩产达900千克,因“科学种田”而成了全省的典型,《人民日报》曾在头版专门为此作了宣传报道。这年下半年,外地至后畈参观者达5万多人次,高峰期每日达数千人。此后连续数年,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到大陈参观取经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这绝对是前文提及的那位官员预料不到的。

他预料不到的事还有许多许多,比如“一木厅”,比如“金都”,比如“赞记”商行……

一木厅位于离大陈约2公里的凰生塘村。这幢清末民初的古建筑如今保存完好。走进这幢两进三开间的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民屋,我们仿佛走进了时间隧道,那古朴庄重的外观,那精细的雕梁画栋,都在展示着古人的睿智与才华。更令人称奇的是,第二进的三间大厅是用一株樟树的木头建成的。那8根一人合抱粗的柱子,以及数目众多的大梁小梁,都采自一株樟树?真让人难以想象这株樟树是如何的粗大了。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则藉此房屋作为休息场所。如今,在木厅的门楣石柱上,还隐约可辨太平军编队做的记号。

金都村的传说则更令人生出许多遐想。金都村据说原叫上黄村,村里有18个兄弟,都做得一手好木匠活,远近闻名。于是他们被推荐上京城造金銮殿。几年后,金銮殿建成,皇上很满意,想嘉奖他们,封他们做官。18兄弟因识字不多,竭力推辞,说,皇上要封我们官做,还不如把我们村子的名称封“大”呢!因为该村大部分人都姓金,于是,皇上下令,把上黄村改为“金(京)都”,从此,金都的名称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传说只是传说,不能当作历史来相信。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化,却是谁也否定不了的。

采访越深入,我们越感到大陈这片土地虽是弹丸之地,却有着藏龙卧虎的本事。“赞记”就值得研究经济的人好好探究一番。可别小看这从卖烟丝起家的小小的老字号,它的主人陈亦皋可是我市解放前的首富!他和佛堂雅西村的傅也僧被称为是义乌的“南北两雄”。陈氏家族的生意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不断扩张,二十世纪初期传到陈亦皋手中的时候,已是一个拥有三四千亩田产、八都坑六都坑大部分山地、及药店、肉店、布店、煤油公司、瓷器店、火腿店等众多商号的大财团了。赞记火腿店生产的火腿销往苏州、上海等地区,年生产火腿四五万只;赞记烟丝销往邻近的东阳、浦江、诸暨等地,有两台生产烟丝的机器在日夜不停地工作……他们凭着大陈江、义乌江的便利,毫无阻碍的南下北上,开展着他们频繁的经贸往来,抒写着大陈人古往今来的历史。如今的大陈人,不也正是陈亦皋的一个个缩影吗?

叙写大陈的历史,人们往往是这样开头的: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一位姓陈的礼部尚书“自东阳徙义乌龙祈乡之龙溪(即现大陈江)花园,遂构屋于矶山居焉,时从大陈称之”。

作者续记:自宋至清,大陈均属龙祈乡。1946年后,乡镇裁并,改称大陈乡,下辖10保。解放后,大陈乡由苏溪区管辖。1983年,政社分设,大陈公社又改称大陈乡,下辖13个行政村。1987年,撤乡建镇,称大陈镇。今年3月,为拉开大城市发展规模,楂林镇和东塘乡并入大陈镇。

如今的大陈人,正创造着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浙江省百强乡镇、中国衬衫之乡……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大陈人从来都是纵横捭阖,悟性十足。 

义乌新闻网 朱庆平 朱雪梅


# 大陈:说不完的故事    {最后编辑时间:2004-03-09}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