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义乌 - eyiwu

红糖,义乌神话的源头


400年前,佛堂燕里太公贾维承,客游粤越,模仿糖车之式,教人种植甘蔗,制成义乌红糖。贾维承因之被尊称为“义乌糖公”。但是,贾维承当年肯定不曾想到,他的一次游历,一次引进,在几百年之后,却令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世界瞩目的经济重镇。
午夜11时,村子里万籁俱寂,只有榨糖屋里热火朝天:9只铁锅从大到小依次排开,灶堂里烧的是常见的稻秆和茅草。从最初的糖蔗水到香艳夺目的红糖,就这样在舀糖师傅看似漫不经心的搅动下慢慢完成了。

不过,最令人难以相信的是,灶堂、铁锅、糖杓、糖锹,正是这些看似原始的东西,却堪称造就义乌商业神话的源头。

400年前,佛堂燕里太公贾维承,客游粤越,模仿糖车之式,教人种植甘蔗,制成义乌红糖。贾维承因之被尊称为“义乌糖公”。但是,贾维承当年肯定不曾想到,他的一次游历,一次引进,在几百年之后,却令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世界瞩目的经济重镇。

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义乌人就用红糖加工成糖饼、棒棒糖、芝麻糖和生姜糖等红糖制品,挑起“货郎担”、摇着拨浪鼓,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敲糖换鸡毛”。1929年,佛堂镇商会选送的“黄培记”义乌青(红糖),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得“特等奖”。上世纪40年代中期,当时的义乌县糖蔗种植面积曾高达6万余亩,位居全省首位。而在日复一日的“鸡毛换糖”中,商业意识也在义乌人的心中逐渐被唤起。

“25年前的一个午夜,一个小男孩在如山的糖蔗堆里与同伴玩累了,便独自坐在灶堂口边上的横梁上睡着了。虽然是冬夜,但红红的火光温暖极了。”“那时候,榨糖是孩子们的节日,月光下,处处都是欢乐的笑声啊!”今年33岁的张晓峰,谈起小时候的事就笑得像个小孩子。如今,张晓峰已经跳出农门,成了一名公务员,但是每逢榨糖的时候,他总是会从城里赶到榨糖屋来回味一番。

张晓峰睡在横梁上的那一年,正是义乌人开始从“鸡毛换糖”改为在马路上办市场的时候。虽然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因受进口糖的冲击,义乌糖蔗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许多村子的榨糖屋都被挪为它用,糖蔗都要送到义乌糖厂榨糖。但是,“鸡毛换糖”播下的种子已经茁壮成长,并且开始反哺义乌红糖。2005年11月 18日,义乌首届红糖节在义亭镇西楼村开幕,义乌的农村里又开始了红糖飘香。今年11月8日,西楼村红糖开榨,还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呢。

不久前,一家名为“鸡毛换糖”的农家式酒店在义乌开业,生意非常火暴。有人说,这是因为它正好切入了义乌人的“红糖情结”。今年,有着近1.5万个摊位的国际商贸城三期市场隆重开工。而在此之前,义乌已是一个汇集5万多个摊位、1502个大类、32万多种商品的现代国际商贸城。

夜深了,张晓峰的女儿趴在父亲的肩上睡着了。她睡得特别香甜,因为这一天,她不仅吃到了心爱的义乌红糖,而且还是和好几个外国的叔叔阿姨一起品尝的。甜蜜在她的梦中弥漫,涌向黎明。


# 红糖,义乌神话的源头    {最后编辑时间:2007-11-18}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