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辉煌2007
一年来,市委常委会团结和带领全市上下奋力拼搏,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增长15.5%;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28亿元,分别增长31.2%和33.2%……
一年来,市委常委会团结和带领全市上下奋力拼搏,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义乌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增长15.5%;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28亿元,分别增长31.2%和33.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00元,分别增长15%和16%。万元GDP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和3.8%。
经济实力得到新提升
市场持续繁荣,实现成交额461亿元,其中小商品城成交额348亿元。国际商贸城三期主体工程有望春节前结顶,副食品、家具、木材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市场招商成效明显,新引进一大批品牌商品。2007义博会成交额首次突破百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855.6亿元,年新增134亿元。工业稳步提升,制订完善扶持政策,着力解决企业用地遗留问题,完成工业性投入41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5亿元,增长27%。新增授权专利1379件、中国驰名商标 3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和国家免检产品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增至9个。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000亩、农业龙头企业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农业效益不断提高。
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
修编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城市快速通道等规划。开展重点工程百日攻坚战,道路、电力、卫生、教育等一批工程建成投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南环路、稠佛公路拓宽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启动健康城市和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市创建工作,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生态市技术复核和国家园林城市考评,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全年完成旧村改造5个、基本完成村庄整治98个,启动空心村改造12个,农村道路、饮用水、污水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
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和乡风文明创建,市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节、全民健身节等各类文体活动精彩纷呈。文化产业快速提升, 2007文博会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成为国内最大的文化产品交易类展会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化深入推进,工商学院扩建基本完成。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疾病预防和社区卫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医疗保险等覆盖面日益扩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义乌被评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国土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扩权改革试点初现成效,体制机制优势逐步显现。社区环卫体制改革试点、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等工作扎实开展。开放型经济稳步增长,经义乌海关出口标准集装箱增长 33%,全市预计完成自营出口总额1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新增境外驻义办事机构414家。涉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通过积极争取,我市具备了邀请外国人员来华审批、外国人在华就业许可和审理部分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权限,开通全国县级市首个航空口岸。对外交往不断加强,全年有3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访问义乌,接待外国政府代表团、外交使节等300多批次,义乌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平安义乌得到新巩固
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和铁的纪律,深入开展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活动,排查整治生产、经营、储存等合用场所近2.55万处,分离人员8.7万名。健全维稳工作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大调解工作体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刑事发案有所下降,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开展“五五”普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全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健全信访全员责任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信访问题,促进了社会关系和谐。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扎实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
顺利完成市级班子换届,稳妥调整机关部门领导班子,建立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规范干部管理权限,领导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开展 “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和“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机关效能不断提高。认真开展先锋工程建设和村级组织集中教育整顿,扎实推进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完成社区换届任务,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全面构建惩防体系,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扎实开展反商业贿赂工作,营造了干净干事工作氛围。
# 义乌:辉煌2007
{最后编辑时间:200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