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义乌 - eyiwu

义乌有个“农家收藏博物馆”


别小看一件农具藏品,它就是一个历史印记。收藏它,便是收藏珍贵的历史。

  笠帽、煤油灯、小箩筐等,也成为吴广巨收藏“农字号”的稀有品种之一。

  吴广巨,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这个架着大大的黑框眼镜,两鬓各留一撮30多厘米长卷“龙须”的画坛怪才,他创作的画作已为大家熟知,今天我们走进他的收藏室看看。

小至民间绣片、织品、像章,大到清代和民国年间的水车、喜轿、货郎担,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农民藏家吴广巨收藏的品种已有70余个大类,总数超过1500件。上周末,记者来到江东街道青口村,迈入他家六七百平方米的大院,只见房间、走廊、院内,陶器、蓑衣、风柜、水车随处可见,仅乾隆、同治等年间的木质大水车就有足足25架,令人叹为观止。吴广巨说:“我收藏的主项是农具,农具是农民的汗水文化的展现,保存传统农具就是传承农耕文化。”

  痴迷收藏缘于下乡“串门”画像

上世纪80年代,迫于生计的吴广巨背着画具,走村串户替人画像。凡是有赶集、演戏、出嫁等热闹场面,几乎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可以从中捕捉艺术灵感,了解民俗文化。这期间,他一方面将热情倾注于笔端,用农民画描绘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农村生活;另一方面,则留意收藏各类农具,包括木犁、铁耖、木质风柜,以致后来扩大了收藏范围:清末民初的土布蚕丝、草编鞋类、量米器具、大箱型的货郎担等等。

“我热爱民俗文化,喜好绘画艺术和收藏各类‘鲜活的’农具。”吴广巨说,农具的搜集整理工作一花费钱财,二投入精力。但是20多年来,他始终没有放弃。

一次,他去乡村“串门”,意外了解到义乌廿三里一位陈姓经商农民因病放弃“鸡毛换糖”生意,留存下两副配套齐全的货郎担,便马上赶往“察看”。原来正是上世纪80年代义乌人鸡毛换糖用的货郎担,里边的纽扣、手套、针线等用品一应俱全,这让他如获至宝。“两副货郎担,15元钱成交。”这样,在吴广巨的收藏单中又多了一件“珍宝”。在他看来,只要和农民生活相关联的都属于“农具”这个大类。

  一件农具,就是一个历史印记

“别小看一件农具藏品,它就是一个历史印记。收藏它,便是收藏珍贵的历史。”吴广巨告诉记者,农具所代表的特殊文化价值,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所认可和重视。“今年的义乌‘两会’上,我和不少政协委员呼吁要把浓厚的农耕文化、收藏文化等转化为社会文化,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

吴广巨的收藏品日渐丰繁,遂成系列。农具中就有灌溉农具、耕翻农具、整地农具、积肥农具。代表商业文化的又分为:货郎担类、工匠挑担类、绣花类、纺织用具等,这仿佛就是江浙一带乡村民俗昔日生活的景象与细节的真实写照。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人视角进行收藏,并一一用笔作了收藏记略。

提到2002年六七月间一次收藏经历,吴广巨至今十分兴奋。那天,他去后宅,发现农村的众多农具被纷纷“请出”旧居,他马上意识到,一些颇具历史印记的农具“老货色”面临“失传”危险。经主人同意,他在一户老农即将拆迁的草房里,翻到了两三件长长的木质水车,“这不是乾隆34年的珍贵水车吗?!”他眼睛一亮,即刻买了下来。“幸亏来得及时,否则过几天它就当废木头卖了。”吴广巨用庆幸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据了解,目前国内收藏大家收藏的木质水车一般均为民国期间的,长度在6米以下。而吴广巨藏有的木质水车大多是清代的,长度六七米的比比皆是,且有手摇的、脚踩的;同时脚踩的也分二人踩、三人踩、七人踩等多种。不少行家看了啧啧称奇。

“我要开办全国首个家庭农具文化展览馆。”吴广巨说。


# 义乌有个“农家收藏博物馆”    {最后编辑时间:2010-03-02}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