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义乌 - eyiwu

从“华交会转身”看义乌会展经济


义乌,作为国内一个新兴的会展城市,是否可以从刚刚落幕的华交会上得到新的启迪?
华交会展示国内外贸发展新趋势和市场变化新动向:开始从出口导向型逐步转向进出口平衡、增加进口减少外贸顺差。进口在义乌会展经济中比重很小,这种状况将会改变。

  被誉为外贸“晴雨表”的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每年最早在我国举办的大型国际经贸洽谈会。近日闭幕的第17届华交会,我们看到了外贸发展的新趋势和市场变化的新动向,这就是发展模式开始从出口导向型逐步转向进出口平衡、增加进口减少外贸顺差。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我国规模和影响力仅次于广交会的华交会,它的“转身”其实意义非同寻常,可以为全国众多经贸类展会树立新的旗帜。

  义乌,作为国内一个新兴的会展城市,是否可以从刚刚落幕的华交会上得到新的启迪?

  华交会的“转身”:真真切切可以感受到

  在我国各地举办的大大小小贸易洽谈会,几乎为清一色的出口贸易洽谈会。据了解,在上海举办的华交会可以说是第一个勇于创新的“吃螃蟹者”。早在1999年第9届华交会时,华交会名称就由华东出口商品交易会改名为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虽一字之差,但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那年首次设立的境外馆,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设立展位80个。

  从华交会组委会提供的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转变:1999年华交会时,境外馆标准展位80个,占全部展位2216个的3.61%;而今年华交会,境外馆展位增加到188个,占全部展位5346个的3.52%。再看参展的境外企业数,2000年华交会为54家,占全部参展企业2990家的 1.81%;今年华交会增加到144家,占全部参展企业3522家的4.09%。这两组数据都在悄悄的发生倾向性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华交会在悄悄地引导时代潮流,努力改变目前境外企业展位数量偏少的现状。

  倡导进出口平衡:会展经济追求的目标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鼓励出口一直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指导方针。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政府为发展国内经济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外贸出口发展更快,去年达到9690.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然而,我国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贸易顺差也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225.41亿美元增至去年的1775亿美元。外贸顺差过大,不仅引发贸易摩擦,还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激增、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宏观调控难度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外贸出口单通道已难以为继,寻求进出口贸易协调平衡发展才是出路。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为国创汇光荣,这一观念早已在众多外贸企业人员的脑海中扎下了根。多少年来,我们都是这么提倡、这么做的。绝大多数企业人士围绕出口打攻坚战,显然没有错。不过,当日历翻到2007年,国家的外贸发展战略已发生重大转折,如果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仍沿着以往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的轨道走下去,一条腿粗一条腿细,那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义乌会展经济:要克服一条腿粗一条腿细

  依托义乌市场这个永不落幕的博览会而迅速成长起来的会展业,已成为义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义乌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会展城市、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和中国软件环境最佳会展城市。近年来,义乌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一批成规模、上档次、有前景的专业展做大做强,助推会展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来自商城集团的统计表明,2006年义乌会展业增势迅猛,会展经济档次高、效益好,共举办各类专业展会32个,展览成交额达130.4亿元,比2005年增29%,展览总面积达31.3万余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29%。全年规模在9000平方米以上的展会7个,占全年总展会数的28%。

  义乌的会展经济是绚烂夺目的。不过,翻开义乌2006年的各大展会的历史,基本上是国内企业设展,出口贸易构成义乌会展经济的主要亮点,而真正的境外设展商似乎数量极少,而且进口在会展经济中的比重并不是很大,这种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状况应该得到改变。

  义乌商报记者 陈晓文


# 从“华交会转身”看义乌会展经济    {最后编辑时间:2007-03-14}

 相关内容